从年轻人到银发族都适用的初学者肌力训练课表

肌力与体能训练教练梁友玮(山姆伯伯)也是专业运动训练平台「山姆伯伯工作坊」创办人,致力于推广功能性肌力训练的他,针对初学者设计一套肌力训练课表,并提供建议的肌力训练动作、组数及次数。其中动作的详细教学可见《从年轻人到银发族都适用的强膝训练》一书,并视你的程度替换同一动作模式的其它动作,但建议都先从这张课表中的动作开始做起。

从年轻人到银发族都适用的初学者肌力训练课表 ©梁友玮

训练剂量

一份课表,我(山姆伯伯)会安排 2 个配对组,每个配对组有3个动作,各动作进行 3 组。不管是初学者或是有经验的人,若有确实抓到每个动作的「强度」,在每周至少训练 2 天的情况下(每次训练间隔 1 天以上),就能达到训练效果。长期维持这样的训练节奏,进步是可预期的。

为什么每周至少训练 2 天,不能训练 1 天就好吗?这要谈到所谓的「超补偿效应」,当我们进行 1 次训练后,身体会疲劳,身体机能会下降,随着休息并补充营养,身体的机能会先回复到训练前的状况,接着因为「超补偿」的关係,它会再上升到新的水平。但如果我们没有接续训练,身体机能还是会从新的水平衰退,回到训练前的恒定状态。

训练后生理随着时间的变化

所以我建议初学者一周至少训练 2 次,最理想的情况是,在超补偿阶段(训练后的 36-72 小时)就进行第二次训练。一周训练 2 天的另一个原因是「动作学习」,学习动作的关键是「频率」,频繁地练习,动作才会明显进步,也才能更进一步的开始渐进负荷。

但有的人想要赶快进步,会计画 1 周练个好几天,抱持着练愈多愈好的想法,这样做是否有用呢?这取决于每个人承受「压力」及自身「恢复」的能力。训练会产生疲劳,带给身体压力,需要有充足的休息与恢复,身体的能力才会提升。我曾经遇到一位学员,多年处于一周连续训练 5 天,然后周末休息的状态。据他表示,肌力一直没办法进步。这不令人意外,因为他没有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在训练期间,身体机能是下降的,训练强度上不去,甚至容易生病(因为免疫系统下降)。熬到周末身体才能进行恢复,恢复时间又不足,所以无法产生有效的「超补偿效应」,长期下来,身体机能就无法提升(如下图)。

一周每天训练,只有周末休息的生理变化图

如果你的训练经验充足,了解自己的训练计画及强度安排,在恢复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就能引出很好的超补偿效应。比方说,你连续训练 5 天,然后遇到「农曆年假」,身体机能有机会被提升到新的水平(如下图)。

但对初学者来说,由于对身体变化的察觉较没经验,训练与休息日交替进行安排还是比较「安全」的做法,比较不会练到受伤。

连续训练 5 天后有一段长时间休息的生理变化图

另外,也有人问我:一周没办法练太多天,可以把课表中的动作「多」做几组吗?或者再增加其他的动作?在动作都有找到适当的强度下,训练量愈高,身体会更疲劳,就会延长恢复与适应的时间,你的训练计画、其他运动、生活、工作等时间的分配也要一起配合才行。

和大家分享一个实际桉例:我曾接触过一位学员,本身是教练,也是格斗爱好者,他以往训练都是硬撑做完,练 1 天累 6 天,运动表现始终无法进步,爆发力出不来、精神状态也很疲劳。来我们工作室后,我将课表的动作数量变少,训练的组数也降到只有 2-3 组,不仅疲劳状况大幅改善,运动表现也明显进步,手插腰垂直跳从 25 吋进步到 35 吋。分享这个例子是希望读者明白,练愈多不一定愈好,找出适合自己生活节奏的训练量,才是比较好的做法。

运动作家、同时也是我的好友徐国峰曾分享一个「大猴子/小猴子」的概念:

跑步训练中,可以将跑者分为「大猴子/小猴子」,大猴子需要「多」练,练多了才觉得舒服。但小猴子练多了,只会觉得身心都有压力,成绩反而不容易上去。

大猴子/小猴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人与人之间有个体差异,大猴子可以透 过大量训练来进步,但小猴子若练多风险会很大。

刚开始投入某样运动时,进步会很明显,跑步也是。但如果误以为「进步」 是「加量练习」的成果,一直加量追求破 PR(个人最佳纪录),对小猴子跑者来说是很危险的。

在跑者中,小猴子占多数,大猴子只是少数,肌力训练族群也是如此。吃得下高训练剂量同时觉得舒服的人仅占少数,对多数人来说,「小量且持续规律的训练」才能将带来更好的动作适应及效果,同时也会降低受伤机率。有不少教练也持相同的看法,加拿大田径教练查理.法兰西斯(Charlie Francis)说:「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给予中枢神经小量的刺激,可以带来更多的适应与进步;急于想要看到成果,反而会造成不可预期的状况。」(Smaller CNS demands ove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resultin more acceptance and greater improvement, while the rush to get more done leadsto uncertainty down the road.)《传奇教练丹约翰的肌力体能训练金律》(Never LetGo)的作者丹.约翰(Dan John)也说:「想要收获要耐心等待,而不是用强迫手段。」(Coax the gains, not force them.)

谈到训练压力,就不得不提《原子习惯》(Atomic Habits)作者詹姆斯‧ 克利尔(James Clear)在他个人网站上所分享的一篇文章〈累积压力理论〉(The Theoryof Cumulative Stress),我整理重点如下:

将「健康」及「能量」看成一桶水,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行为可以为这桶子「加水」,有些行为会让它「排水」。水位愈高,代表身体的健康及能量愈饱满,水位愈低,则代表健康及能量状况愈低迷。可以为水桶「加水」的行为包括睡眠、良好的营养、冥想、从事开心的事情、微笑等,「排水」行为则有肌力训练、跑步、工作、经济、学业、感情、人际关係、失眠、焦虑等。

当然,排水的行为并非全是「负面的」,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需要面对压力,在重训室、学校或办公室裡努力工作,都会带来有价值的事物。但即使是正向的努力,也会消耗我们的精力。这些消耗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排出的水量很小,累积起来也很可观。

健康与能量如同一桶水

作者通常每周重训 3 天,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认为可以每周进行 4 天的重训。但是,加入第四天的训练后,前几周状况都还不错,大概 1 个月后,他常常感觉疲劳,也容易轻度受伤。他才意识到,原来「压力是累积的」。

每周训练 3 天是他可以长期维持的节奏,再多就不行了。增加了第四天的训练后,额外的压力开始累积,在某个时间点时,就会筋疲力尽或受伤。

在极端的情况下,这种压力可能会来得很快,额外增加的训练量、工作上的业务压力、育儿的疲惫、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一切加起来,比你想像中还要多,当压力累积到临界点时,一件小事就能引爆情绪,甚至让身体病倒。

定期地为水桶加水,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詹姆斯.克利尔介绍的观念很基本,但却常被忽略。如果我们在肌力训练上消 耗太多的能量,又没办法获得良好的恢复(比方说,更多的睡眠时间,或是更高品质的食物),水桶的水位就会偏低,在从事其他事情时,就会降低品质,甚至有补偿心理,造成负面效果(运动后大吃大喝之类的)。 我不是大猴子,也不会把学员当做大猴子来训练,只要动作的训练「强度」有达到,原则上就会进步。切记,肌力训练要的是「强度」及「进步」,而不是「疲劳」或「痠痛」。

资讯

• 图文章摘自脸谱出版,梁友玮(山姆伯伯)着《从年轻人到银发族都适用的强膝训练:一周两小时,从唤醒肌肉、关节、结缔组织到打造关键功能性肌力,从此远离膝盖疼痛及退化,拥有不易受伤、行动自如的身体》一书。

【本书特色】

专业运动训练平台「山姆伯伯工作坊」创办人梁友玮(山姆伯伯)首部着作!

肌肉重置-磙筒按摩-髋关节训练-下肢肌力训练-核心训练

详细动作解说×常见错误解析×超过 400 张实拍照片×38 支 QR Code 重点动作示范影片×实例课表

一周只要两次,每次一小时,不须固定式重训器材,在家也能轻松实行!

透过系统化的功能性强膝训练,有效预防、改善膝盖疼痛不适,增强身体机能,

从日常生活到运动竞技都能更轻松、不疼痛、不受伤!

▍你深受膝盖疼痛不适困扰,无法放心从事喜爱的运动,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吗?

▍你是专业运动员或教练,以提升自身或学员的运动表现为第一要务,希望找到最简单有效的下肢肌力训练系统?

▍你是否感觉家中长辈日常行动变得吃力,膝盖疼痛影响身心,降低了活动和出门的意愿,形成恶性循环?

▍或者你正当壮龄,但看着长辈行动不便、失能,不希望自己的老后也变得如此?

── 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个叙述,你都应该从今天开始跟着本书「强膝训练」!

• 更多《从年轻人到银发族都适用的强膝训练》资讯 请点此 

《从年轻人到银发族都适用的强膝训练》

责任编辑/Dama

上一篇

桥式练翘臀却只痠大腿? 专家示范让你真正「练对」的肌肉唤醒操

下一篇

多强壮才算够强壮? 美国肌力教练这样回答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
返回顶部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