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常听到各种针对世界现行「体育班」制度的批评呢?其中一个最常被探讨的,就是「过早进行专项发展」的问题。除此之外,诸如「不要太小开始重量训练」及「过度拉筋会长不高」等等迷思,也在老一辈之间广为流传。
所以到底为什么会练太多?为什么不能及早进行基本功的扎根?为何以前认定是错的东西现在被推翻了,而现在我们认定是对的科学知识与建议,在往后是否也同样需要被更新呢?

欲探讨此一问题,必须从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的程序来着眼。首先是青春期因为性激素的分泌,在这阶段的力量和爆发力都会突飞勐进,恢复机制也特别好;因此对于需要肌肉量的运动来说,在这个时期进行增肌形式的力量训练是最容易收效的。
但是对于许多成功的运动员来说,回顾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却往往都还在自我探索、发掘潜能与兴趣的阶段,因此绝对不是学理上认定这时期适合大量加入重量训练,就每个人都应该在这时期首重力量与肌肉量的发展。因为最终,能决定竞技场上最后成就,其实是训练动机、纪律与关键时刻的使命感等等心理方面素质,才能够区分出「普通好的选手」 和「了不起的运动员」;如果这些属于「软体」方面的条件不到位,那么就算你的「硬体」准备得再好,也很难有好的结果。

所以青春期首重力量训练,是「理想」但非「必要」的做法。那么反过来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就介入肌力训练呢?
其实,除了考虑绝大多数的阻力训练器材,尺寸和负荷都是设计给成人之外,其实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从事力量训练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是适度的力量提升有助于预防伤害,只是因为这阶段的体能训练重点,应该在于速度与协调性;因为从幼儿时期开始到青春期之前,人体的神经系统发展是最快速的。
所以任何牵涉到神经系统发展程度的体能元素,都应该在青春期之前,视为重点进行加强,而且训练的安排需尽量多变。这除了是有助于全方位的神经系统发展及避免太早让技术「精緻化」(因为技术的简化与自动化,意味着「多余」的神经传导连结被淘汰)之外,也要考虑到儿童的心智成熟度。太精緻注重细节的训练内容,对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往往是效用极低的;甚至于如果过度硬性规定,还有可能会抑制思考发展,减低未来的创造力。

因此儿童时期不应着重训练,而是要以游戏及玩乐性质的方法多方面尝试不同运动项目,并且只在关键的年龄层进行性情陶冶,譬如说:三到五岁的小朋友要教他不可以咬人、打架和尖叫,小学低年级开始要教育注重自身安全,中高年级时开始学习服从运动场上的规则以及不轻易放弃等等心理素养。
体能发展的平衡点
由于前述神经系统发展上的考量,以及为了避免心理层面的疲乏,过早进行专项化的训练是不理想的。但在另一方面,当你给予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太多自由的选项,也容易培养出只有在顺境能够有所发挥的选手;只要遇到事情一不如意,转换项目就可能成为一种逃避的藉口。
那么该如何取得平衡呢?我们往往在思考生理发展的层面时,太过单一地只有从「竞技运动」的最终目标,来作为标竿去衡量自己的一切想法与作为;但藉此章节, 我们可以来稍微探讨比较接近哲学层面的竞技意义。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参与竞技的人们,包含至少一半以上菁英层级的运动员,最终都无法以运动维生;因此竞技运动的价值,应该是在训练与上场比赛的这些过程中,可以带走一些什么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从这个角度,儿童与青少年的训练目标,也应该以「对人格素养」的培育,为主要的出发点;反倒身体能力的发展次之。因此回到「怎样丰富孩子的选项,但又不至于让他们太过自由以至于缺乏韧性」的问题,个人看法是,不允许他们在表现差心情低落的时候放弃,而是要求他们要转换跑道之前,至少先拿出一场好的表现。这样才不会让孩子们养成「事情太难的时候总是可以逃避」的态度,而是主动的对现状尝试做出改变。

而到了青春期结束之后,速度与爆发力的发展大致已过,可以将体能的重点聚焦在力量与耐力的进一步强化,开始逐年提升训练的总量,并且在技战术的层次进行更细腻的调整;而在竞技能力达到巅峰之后,重点则转换为如何应用最适当的刺激方式,延长运动生涯。
任何有长期观察和参与学生运动的人,相信都能够同意,在青年到成年的这个转换阶段,有太多极具「天赋」的选手是无法完全发挥的,最后只能流于当个泛泛之辈,甚至提早退出。
也许这是本来就应该会发生的事情,而作为教练若无法自我调适,太过担心流失选手,也许反而不容易把焦点放在「正确」的训练架构;甚至如果过早开始追求竞技场上的成就,可能反而加剧中途退出的现象。
但另一方面,由于体能发展速度的个人化差异,同龄的学生不一定都适用相同练法;因此若发觉到具有天分「且训练动机强烈」的青少年选手,也不必限制训练上的作为,应该大胆给予更高强度、更高品质的训练内容和更频繁的训练次数。只是单一次训练的时数和训练量,仍应避免加高;因为在成年之前,虽然体能的恢复速度较快,但承受负荷的勒性(可负荷性)毕竟依然低于成年人。
追根究柢,儿童和青少年并不只是「比较小的大人」,不能把成年人的训练方式直接以「缩小版」拿来套用。不同时期有发展不同体能的最佳机会,错过了这些所谓的黄金窗口,再怎样好的天分都会被浪费。
专家开讲 运动训练常见的5个问题
资讯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廖歆迪着《减法训练 减去不适合的方式 科学化高效体能训练》一书。
本书从国外众多运动科学研究开始,结合作者廖歆迪自身多年实际训练运动员的宝贵经验,带你了解如何减去不适合的方式,达成科学化高效体能训练。书中还邀请各类专项运动专家一同审订:让你学会健身、攀岩、自行车、跑步和技击等5大热门专项体能训练技巧与应用指引。
无论你是体能训练的初学者,或是经验丰富的运动员、教练,都能透过本书深入浅出的图表与文字内容,领略出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技巧;打破传统运动方式的迷思,帮助自己找到最是适合、精准的训练方法,让运动训练更有成效。
■本书特色
1.以实证突破传统训练框架
透过了解训练的意义,与市面上众多冲突训练方式的认知,快速的了解「精准训练」的概念与逻辑。
2.分析体能三大元素与训练的关联
运用国内外研究与分析报表,解说体能三大元素与训练成效之间的关联性,让 你了解「力量训练」、「速度训练」与「耐力训练」的定义与重要概念。
3. 剖析运动专项性的需求
带你了解运动专项的定义与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的差异,并了解周期性训练理论与课表的设定技巧,让专项运动的训练能更加的有效率。
4.常见的专项运动训练与应用
无论是专业运动员、教练或是一般运动爱好者,都能透过不同运动专项概念,了解该如何设定方向、破解迷思与改变观念。
•更多《减法训练》资讯 请点此
•购书连结

责任编辑/林彦甫